上市公司“城市戰爭”:京滬深衝刺500+,十強位次生變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參戰者是國內各大城市,爭奪目標是上市公司。
這當然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卻也高度攸關一個城市的未來競爭力。爲了打贏這場戰,各個城市都像最操心的父母”雞娃”似的不遺餘力。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證券交易所公開信息統計發現,截至今年三季度最後一個交易日(9月28日),內地城市境內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十依次爲:北京(471家)、上海(438家)、深圳(422家)、杭州(224家)、蘇州(214家)、廣州(153家)、南京(124家)、無錫(121家)、寧波(116家)、成都(109家)。
從統計結果可見,京滬深三個城市均已擁有超過400家境內上市公司,組成了第一梯隊;杭州、蘇州以各200餘家的數量,跟身前身後的梯隊都拉開了較明顯差距,形成第二梯隊;廣州、南京、無錫、寧波和成都組成的第三梯隊,各自擁有100多家上市公司,除了廣州較佔優勢外,其他幾家前後緊咬。
如果按照去年的增長速度,第一梯隊的三個城市今年將向500家的數量邁進。其中領先明顯的北京最有希望率先突破500家。滬深兩地則競爭膠着,誰先衝線都有可能,但都大概率要等到明年。後續梯隊的排名亦瞬息可變,更有十強之外的挑戰者,隨時準備前來敲門。
距離2023年結束只剩最後一個季度,爭奪已進入白熱化。
“十強”格局暫時穩定
從各自擁有境內上市公司的數量來看,最新的”十強”城市名單跟去年一致,只不過部分城市的排位發生了變化。
具體而言,前七名排位完全相同,去年的第十名無錫,今年前進2位排名第八;去年的並列第八名成都,則後退2位排名第十;另一個去年的並列第八名寧波,今年排名第九,略可視爲不動。
從增速來看,”十強”中的9個城市均有增加,只有成都出現了減少。其中深圳以新增17家排名第一,並列第二的上海和蘇州分別新增16家,增速第三的北京新增11家。其後依次爲:杭州新增10家,無錫新增9家,廣州新增8家,南京新增6家,寧波新增2家,成都減少4家。
無錫的排位上升除了得益於積澱深厚的科技製造業基礎,也和政府部門的持續加力推動密切相關。在上市服務環節,無錫市打造了新型金融服務對接平臺,以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爲重點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高效對接。今年上半年,無錫市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691.77億元,同比增長16.7%,貸款增速超過平均水平。上市後備企業則獲得”一企一策”專項協調機制幫扶。
而”十強”中唯一下滑的成都,不是它不努力,實則有些”流年不利”——今年至今成都新掛牌3家上市公司,但與此同時退市7家,從而使得總數反而減少了4家。
對此,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官員在一次有關企業上市的培訓會上坦言:”對錶工作目標嚴重滯後,形勢較爲嚴峻。”接下來,當地將加快推動企業上市,推動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儲備一批、改制一批、輔導一批、申報一批、上市一批”。
和硕童子贤:印度工厂“失火”夸大不实,厂区95%以上未受波及
分轄區上市公司總體情況(數據截至2023年8月),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都意識到資本市場對地方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從而紛紛發力企業上市工程。第一財經記者整理髮現,過去3年內,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副省級以上城市和2022年GDP排名前30位的城市(部分重疊),均提出了推動企業上市的施政目標,出臺了鼓勵、支持企業上市的針對性政策。經濟越是活躍的地區,出臺政策的頻次越密。圍繞上市資源的爭戰,可以說蔓延了整個中國。
比如去年GDP排名第三十的溫州市,今年4月召開”深化‘鳳凰行動’加快‘百企上市’工作交流會暨企業上市促進會第二屆會員會議”。該市市長在會上要求,全市上下要牢牢把握上市工作窗口機遇期,聚焦”平均每月新增1家過會、1家報會”的工作目標,奮力跑出企業上市加速度,力爭早日實現”百企上市”目標,持續做大做強資本市場”溫州板塊”。
山東省會濟南市去年連續出臺多個推進資本市場服務和企業上市的文件,啓動了”企業上市倍增行動計劃””荷尖行動”,將企業上市作爲”促進省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根據政策,濟南進一步提高了對資本市場總體扶持政策力度,將企業上市各階段補助之和由800萬元提升到1000萬元;對私募股權投資企業投資濟南市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兩年以上的,按其實際投資金額的5%給予補助。
此外還有長沙、合肥、武漢、紹興、天津、重慶、廈門……這些都是”十強”門外虎視眈眈的競爭者。尤其是長沙、合肥、武漢、紹興四市,已分別擁有上市公司80家左右,基於各自雄厚的後備力量,總量破百可謂指日可待。
“三強”整體各有千秋
第一財經記者研究發現,第一梯隊的京滬深三地,雖然在上市公司數量上相差不大,但在市值結構、總市值和控股類型結構等方面,卻有着較大差別。
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北京證監局轄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爲174015.87億元,超過深圳(79823.83億元)和上海(71506.91億元)的總和。這跟北京集中了全國絕大多數的中央國有控股企業有關,這中間產生了衆多股本數量和市值巨大的上市公司”航母”。例如,截至今年6月30日,市值1000億元以上的深圳上市公司爲7家,上海4家,北京則多達18家,幾乎全都是央企。
進一步分析可見,京滬深100億~1000億元市值的公司分別有149、147、102家,100億元市值以內的公司分別有301、279、304家,三地在這兩個市值區間的分佈情況總體一致。
北京上市公司市值分佈情況(數據截至2023年6月),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
上海上市公司市值分佈情況(數據截至2023年6月),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
深圳上市公司市值分佈情況(數據截至2023年6月),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
微软HoloLens2发布:视野翻倍全息协作,售3500美元
從控股類型具體來看,京滬深三地均是自然人控股公司佔比最多,同時呈現北京國有控股公司最多、上海外商控股公司最多、深圳自然人控股公司佔比遠超京滬的特徵。
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北京證監局轄區的自然人控股公司255家,佔轄區上市公司總數的54%;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177家,佔到38%,其中中央國有控股企業就多達123家。其餘包括社團集體控股公司28家,佔6%;外商控股和其他性質控股公司共8家。
上海的自然人控股公司236家,佔55%;國有控股公司116家,佔27%;社團集體控股39家,佔9%。一枝獨秀的是上海的外商控股公司達35家,佔8%,數量和佔比均遠超北京、深圳。這也跟上海長期身爲外資入華首選目的地的地位相匹配。另有4家其他性質控股公司。
深圳的自然人控股公司283家,佔比接近七成(69%),一大原因是深圳始終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爲自己的主戰略,培育出了國內數量最多的民營上市公司”深圳軍團”。相應的,深圳的國有控股公司79家,在三強中的佔比是最低的(20%);社團集體控股36家,佔9%;外商控股15家,佔4%。
鲤鱼灯舞巡演、投壶游戏体验、西游人物出行、十二花神表演……沉浸式体验梅州国风国潮
北京上市公司控股分類情況(數據截至2023年6月),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
上海上市公司控股分類情況(數據截至2023年6月),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
深圳上市公司控股分類情況(數據截至2023年6月),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
在IPO募資能力方面,以今年前8個月爲例,第一財經記者根據交易所公開數據統計,國內共有243家企業境內上市,合計募集資金3054.57億元。其中上海企業募資261.5億元,深圳募資253.74億元,北京募資234.78億元,三地不相上下。
在經營數據上,截至今年4月30日,北京、上海、深圳轄區已發佈年報的境內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爲:25076.39億元、73489.15億元、9.14%;3825.92億元、14531.76億元、6.11%;5418.82億元、17672.71億元、8.95%。可見三地上市公司的總體競爭力各有所長,並未呈現明顯分野。
而在創新研發方面,滬深兩地上市公司表現出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研發強度(2.34%)的研發積極性,北京則表現不佳。其中北京公司的研發支出最多,爲4895億元;深圳次之,爲1598億元;上海1528億元,排第三。研發強度上,上海則以2.51%排第一,深圳2.46%排第二,排第三的北京,研發強度只有1.88%。
領跑軍團”內卷”激烈
傳統”三強”除各自擁有首都、經濟龍頭和經濟特區的閃光標籤外,最顯著的特徵無疑是分別背靠一家證交所這一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場。後者也是三地吸引志資本市場探險者們集聚的底氣來源之一。
作爲各類央企的主要聚集地,北京的上市公司存量可謂”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在此基礎上,近些年北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增量資源。
早在2018年,北京市就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支持企業上市發展的意見》,表示要建立企業股份制改造綠色通道,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加強企業上市資金補貼支持。市區兩級財政給予每家擬上市企業的補貼,合計可達600萬元——這一標準”秒殺”了當年其他省市提出的獎勵、補貼標準。
今年初,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企業上市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明確提出:支持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支持境外上市企業迴歸境內A股上市,對象企業均有相應獎勵。同時,對在境內上市的京外企業將註冊地和納稅地遷至經開區的,可獲得一次性專項獎勵資金1200萬元。
北交所的橫空出世和加速發展,讓北京備受鼓舞,當地隨即出臺一系列”趁熱打鐵”的政策。比如北京市朝陽區爲引導企業到北交所上市,對企業新三板掛牌資金支持進一步優化,企業從新三板掛牌到北交所上市,享受到的市區兩級獎勵資金最高可達1100萬元。
上個月,北京市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到:完善企業上市服務,建立市區兩級信息共享和工作協同機制,及時高效解決企業上市中的歷史遺留、法律糾紛等問題。優化企業上市前服務,加快推動本市信用立法。持續優化北交所市場生態,加快推進北京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加強北交所上市資金補貼支持。可以預見,未來北交所將成爲北京企業上市的重要目標。
而作爲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的誕生地,上海在鼓勵和培育企業上市方面一直是先行者,許多政策措施也是各地學習效仿的範本。尤其是在科創板設立後,上海市大力支持本地科創類企業上市,甚至提出了”應科盡科”的原則。
最新的重要文件是今年5月發佈的《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到:落實”應科盡科”,支持符合科創板定位、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等要求的未上市民營企業到科創板上市,已在境外上市的民營企業迴歸科創板上市。
在截至目前上海證監局轄區的438家境內上市公司中,科創板企業達87家,佔到全國的15.62%。
深圳打造上市公司聚集地的路徑跟上海有所區別,主要體現在對中小企業的吸引扶持上。這爲深圳培育了充沛的中小板(2021年4月併入深交所主板)和創業板上市資源,也讓深交所的股票交易量反超上交所。
深圳政府在扶持企業上市方面有許多開創性做法。早在2004年,深圳就印發了《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實施方案》,成立了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分管副市長任組長。2009年創業板開板,深圳又出臺了《關於扶持我市中小企業改制上市的若干措施》,2018年進一步修訂升級。2007年起,深圳市通過中小企業服務局上市辦一站式受理協調企業上市過程中的需求,這一做法後來在全國推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還是國內最早由政府對上市公司進行政策性紓困的城市。2018年,國內股市持續下行,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縮水,一些上市公司實控人的股票質押面臨平倉風險。爲防止風險擴散傳導至上市公司,引發上市公司的系統性風險,深圳市政府出臺了《關於促進我市上市公司穩健發展的若干措施》,在全國率先設立300億元上市公司紓困基金,專項用於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2019年10月,深圳又印發了《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設立與流動性風險處置工作方案》,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的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將紓困對象從上市公司擴大到其他重點民營企業。2020年9月,深圳印發《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政策性紓困工作指引》,明確了政策性紓困的評判標準和辦理程序,指導各區和相關部門規範開展政策性紓困工作。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獲悉,截至目前,平穩發展基金已經累計爲近百家上市公司提供債權股權資金支持,涉及資金超過300億元。
強大的資源優勢輔以持續的政策扶持,使得京滬深三地不僅在上市公司數量上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城市,也在增速上保持強勁。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中,京滬深分別以35、32、33家領跑國內城市。
裘莉认正减少拍电影! 叹「已10年没做自己」:需要很多时间疗伤
上月初,已經穩居上市數量領跑軍團的深圳再次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企業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擴充上市後備資源、提高上市服務水平、彙集要素資源支持上市公司做強做優做大、建立上市工作考覈和服務機制等四個方面提出20條政策措施。其中爲了提升企業上市榮譽感,文件甚至提出:”企業上市在全市各區主要地標建築進行亮燈慶祝,並在新聞媒體播發專題宣傳節目”。
深圳市工信局在解讀政策背景時提到,深圳市在推動企業上市方面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上市企業數量增長放緩、上市後備資源不足和上市公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以及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優化等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
新一輪的”內卷”,已然展開。
走向上市競爭2.0時代
觀察人士指出,上市公司數量只是衡量城市經濟競爭力的一個粗放指標,更值得關注的是募資能力、經營質量和公司治理水平。一個淺顯的例子,對於持續虧損、股價低於一定標準或違法違規的上市公司,達到一定條件,將會被強制退市。
如果說數量競爭是城市上市資源競爭的1.0時代,那麼,到了2020年10月,以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爲標誌,這場競爭正式進入了重數量、更重質量的2.0時代。在這個階段,之前屢屢上演的”保殼”荒誕劇有望逐漸匿跡,市場各方對退市的接受度也會逐漸提高。
在此背景下,包括傳統”三強”京滬深在內,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些政策措施大多從上市後備力量培育就開始,覆蓋企業種子期、上市過程和上市後常經營發展的全過程。
其中在篩選培育上市資源上,多地不約而同地把”製造業””創新””硬科技””專精特新”等作爲選擇的關鍵詞。比如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持續優化北京證券交易所市場生態,加快推進北京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建立健全優質企業儲備庫、培育庫、推薦庫,推動形成北京板塊”明星企業”羣。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等11部門前不久聯合發文表示,對在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承擔重大任務的”獨角獸”企業,市區聯合給予原則上最高不超過1億元的資金支持。
上海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加快引進培育高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的科技型企業,滾動培育50家左右製造業”獨角獸”企業、100家左右”瞪羚”企業,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推動本市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超過100家。
深圳市《關於進一步推動企業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上市企業後備資源庫,聚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四上”重點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獨角獸”企業等,動態摸排篩選出一批具備高成長性優質企業入庫,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獨角獸”企業實現全覆蓋。
在上市資源競爭2.0時代,地方政府尤其注重目標企業的早期孵化、培育,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區域性股權市場等成爲各地爭先發展的業態。
比如”十強”城市無錫,近年來着力推動創新創業種子投資基金、新能源產業投資發展基金等一批基金項目落地。今年上半年無錫地區共發生股權投資數量97筆,投資金額370.91億元,同比增加195.68億元;全市新增私募股權基金529億元,註冊基金規模達5029億元。無錫還形成了一個私募股權基金集聚的體系,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在私募股權基金領域募資總額和增速居全國第一。
再比如合肥,2022年6月,合肥正式啓動”創投城市計劃”,來升級招商引資,同時培育上市資源。該計劃通過設立政府引導母基金,廣泛利用參股基金,篩選優質項目。再通過”線上+線下”的項目資本對接平臺,吸引更多市場化基金參與。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能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二來使得項目路演就是輔助政府對項目進行更爲嚴謹的盡調和研判。
西安市則在設立專項上市孵化制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陝西股權交易中心的培育作用。對於陝股交掛牌培育後轉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每新增1家企業給予該中心20萬元獎勵;對通過北交所直聯審覈監管機制實現掛牌的,每新增1家給予主辦券商20萬元獎勵。
蘇州、武漢、重慶等城市,也出臺了類似上述措施。業內人士認爲,隨着上市資源的逐步優化和監管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境內股票市場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